急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小儿中耳炎可导致鼓膜穿孔,特别是化脓性的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迅速造成鼓膜大面积穿孔。
损伤鼓室,鼓室内出现溃烂、听骨链等重要组织器官发生病变!
如果中耳炎向内感染,严重者可出现严重的内耳感染导致耳蜗、听神经等重要组织器官的受损!导致永久性的听力损伤或者丧失听力!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现OME后的观察等待期间,是否使用药物治疗、使用何种药物治疗存在分歧。根据国内文献,抗生素、鼻腔冲洗、口服糖皮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减充血剂、粘液促排剂均有使用。
而国外OME指南认为应避免使用抗生素、全身及局部糖皮质激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治疗OME。美国OME指南(2016)认为合并变应性鼻炎时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并且可使用抗组胺药物控制变应性鼻炎及鼻、眼部过敏症状。儿童OME国际共识(IFOS,2017)认为鼻用激素并不能改善短期听力下降和长期症状;并提出粘液促排剂可减少中耳粘液。见表1。
依据多个指南和一些文献报道,我们认为,在明确有变态反应证据时可考虑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粘液促排剂、抗组胺药、减充血剂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儿童OME的手术治疗包括鼓膜置管、鼓膜切开、鼓膜穿刺以及同期行腺样体切除。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手术治疗、选择何种类型的手术治疗方案并不统一。鼓膜切开和鼓膜穿刺由于操作简单,易于实施,被很多医生采用,但鼓膜穿孔的保留时间短,所以不推荐作为儿童OME的治疗手段。
鼓膜置管可以引流中耳积液,长时间改善中耳通气功能,所以被广泛应用。我们对手术治疗的指征、方案等进行如下分析:
1.鼓膜置管的手术指征:由于儿童处于语言发育、社交能力增长的关键时期,手术指征的制订应考虑到儿童OME的病程和听力下降对社交能力的影响。
我国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草案)指出外科治疗的指征为:
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
伴有高危因素(腭裂,永久性听力下降,言语发育迟缓或障碍,自闭症,与遗传有关的综合征、颅面发育异常等所引起认知和言语表达障碍等)的患儿宜尽早手术;
观察期间较好耳的听力水平为40dB或更差;
反复发作的OME伴腺样体肥大。
手术治疗还包括与OME发病相关的腺样体切除,据报道腺样体肥大合并OME的发生率高达43.19%,应对所有就诊的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耳部检查,以排除OME。腺样体切除可通过改善咽鼓管机械阻塞、消除咽鼓管周围的炎症,减少OME的复发。
我国儿童中耳炎指南中指出,OME合并腺样体肥大或慢性腺样体炎时行腺样体切除术。再次置管时,可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腭裂或黏膜下腭裂除外)。腺样体切除术的意义在于:
①降低置管手术的失败率;
②缩短中耳积液持续的时间;
③降低再次手术的机会。
IFOS的儿童OME治疗国际共识(2017)认为各年龄段儿童腺样体切除的适应证应该是有症状(鼻腔阻塞)的腺样体肥大伴OME。对于≥4岁OME可行腺样体切除,常与鼓膜置管或切开同步施行,而对于年龄小于4岁的患儿不推荐手术。
美国儿童鼓膜置管指南指出伴有单纯鼻塞或鼻窦炎反复发作及慢性腺样体炎为鼓膜置管合并腺样体切除术适应证。韩国儿童中耳炎指南及IFOS儿童OME治疗国际共识指出中耳炎复发患儿也是鼓膜置管合并腺样体切除术的适应证。
腭裂或有腭咽功能不全风险的综合征(后者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病变,例如腭麻痹、面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等为腺样体切除术的禁忌证。
根据上述文献,≥4岁的OME患儿建议行腺样体切除术;伴有反复发作的鼻窦炎、慢性鼻咽炎的OME患儿可行腺样体切除;中耳炎复发、符合其他腺样体切除术指征的患儿可行腺样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