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 > 耳聋 > >

【突发性耳聋】内耳MR水成像形态与信号特点

重庆仁品耳鼻喉医院  发布时间:2021-07-08 13:59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 d以内)的、听力至少在2个相连频率下降20 dB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本文通过内耳MR水成像技术,观察迷路形态并测量分析其信号强度,探讨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MR水成像的形态与信号特点。 

 

 
二、方法
 

分别在1.5T GE SIGNA INFINITY TWINSPEED双梯度超导MR扫描(26 例)及3.0T SIEMENS  MAGNETOM VERIO MR(37例)利用MR水成像技术检查63例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双侧内耳,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法将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内耳MIP像,从0°开始每15°旋转1次至180°,获得多轴面、多视角MIP像,观察并对比分析健侧与患侧内耳耳蜗、前庭及三个半规管形态特点。同时手工选取前庭内一个像素大小(图3),测其水成像序列信号强度;然而双侧前庭未必在同一平面,信号可能存在差异,特另选取一个像素大小的同侧同一平面的桥小脑角池脑脊液作参照,测量内耳迷路及同侧桥小脑角区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较突聋患耳迷路信号与健耳的差异。用SPSS17.0软件行配对t检验,以患侧与健侧(前庭/同侧桥小脑角区脑脊液)信号强度比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庆耳鼻喉医院

图3:内耳信号强度半定量分析方法(图3C):选取双侧前庭一个像素大小,测其水成像序列信号强度;为避免系统误差,另选等大同侧同一平面的脑脊液作参照。患耳及健耳前庭与同侧脑脊液信号强度比分别为0.704、1.354,证实了患耳迷路信号减低。

 

 
三、结果
 

1.突发性耳聋患者内耳MR形态学改变  

观察63例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MR内耳水成像原始及MIP图像,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未见异常软组织肿块影,前庭蜗神经清晰可见。球囊、椭圆囊、前庭及耳蜗外形未见异常扩大。10例(15.87%)患耳形态异常,其中5个外半规管、4个上半规管及1个后半规管出现局部显影中断不连续(图1、2),但无半规管局部扩张,中断不连续处主要位于半规管中部, 1个外半规管及1个上半规管边缘毛糙(图1)。3例(4.76%)健耳3个半规管(2个外半规管、1个上半规管)显影中断。患耳形态学的阳性发生率较健侧高,χ2检验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
 

仁品

图1:32岁男性,右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5天 ,MR内耳水成像形态学显示:右侧上半规管中部边缘毛糙,局部信号不均匀减低。

图2:44岁女性,上呼吸道感染1日后左耳听力下降伴耳鸣,次日出现眩晕、恶心、呕吐。MR内耳水成像形态学显示:左侧上半规管中部显影中断,信号局限性减低。

 

2. 突发性耳聋患者MR前庭信号强度改变

分别测量63例单侧突聋患者双侧前庭及桥小脑角区脑脊液信号强度,双侧(前庭)/(桥小脑角区脑脊液)信号强度比的平均值分别为:患耳1.02±0.198,健耳1.09±0.198,患耳迷路信号较健侧减低(图3);经配对t检验,t值=-0.2321, P=0.02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重庆仁品

图3:54岁女性,头痛、右耳听力下降伴右耳痛、右耳鸣10天。MR内耳水成像薄层原始图像(图3A)及MIP重建图(3B)显示:右侧前庭信号较对侧明显减低。

 

 
四、结论
 

单侧突聋患耳除和其他作者观察到的半规毛糙及显影中断的征象外,发现迷路信号强度存在客观减低的情况,可以解释前者征像,亦提示突聋患耳迷路淋巴液成分发生了变化。血-迷路屏障破坏是其可能的共同发病机制。

 

看完文章还有疑问 点击继续问诊
咨询预约医生 门诊电话:023-60379001
名医坐诊更多>>